云顶国际yd333

    学习园地

    推进禁毒宣传教育 全民禁毒入脑入心

    推进禁毒宣传教育 全民禁毒入脑入心

    根据绵阳市总工会《关于认真开展“全民禁毒宣传月”集中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集团工会积极推进禁毒宣传教育 ,以“喜迎国庆健康人生 爱我中华”为主题,贯彻落实《四川省禁毒条例》 ,广泛宣传《毒品违法犯罪举报奖励办法》,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行动起来 ,积极检举毒品违法犯罪行为,推进我市禁毒法制建设。


    四川省禁毒条例

    2018127日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惩治毒品违法犯罪行为 ,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戒毒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禁毒宣传教育 、毒品管制 、戒毒管理服务等工作 ,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禁毒工作的领导,将禁毒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禁毒经费纳入本级预算,保障禁毒经费与禁毒工作需要相适应。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禁毒协作机制 ,推动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协作 。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禁毒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的禁毒工作,组织编制禁毒工作规划,制定具体的禁毒措施,建立成员单位之间的禁毒信息通报和共享制度,定期对禁毒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和通报 。

    禁毒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禁毒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禁毒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应当依法履行禁毒工作职责,向禁毒委员会报告禁毒工作情况。各单位之间应当密切配合 、互相协调。

    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 、街道办事处应当明确负责禁毒工作的机构和人员 ,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工作,指导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落实禁毒防范措施。

    第八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应当依法履行禁毒职责或者义务。

    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参与禁毒宣传教育和戒毒社会服务等工作。

    第九条禁毒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

    鼓励开展禁毒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缉毒技术 、装备和戒毒方法。

    第二章              禁毒宣传教育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由禁毒委员会组织,各成员单位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机制。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建设禁毒教育基地 ,组织编制禁毒教育教材、知识读本、音像制品 、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方式,为公众提供禁毒宣传教育服务 。

    第十二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加强禁毒宣传教育,将禁毒知识纳入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以及初中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考核内容。

    第十三条新闻出版 、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体和互联网信息提供者,应当面向社会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免费刊登、播放禁毒公益广告 。

    第十四条公路、铁路 、水路、航空等交通运输经营单位以及邮政、快递 、物流等经营单位应当采取播放禁毒宣传视频、发放禁毒宣传资料、张贴禁毒标语 、设立禁毒警示标志 、公布举报方式等措施开展禁毒宣传。

    第十五条娱乐场所和旅馆、洗浴、茶馆、酒吧、会所、网吧等场所的经营者 ,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立禁毒警示标志,公布举报方式,张贴或者摆放禁毒宣传资料,对从业人员进行禁毒宣传教育培训。

    第十六条居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应当在居民公约 、村规民约中约定禁毒的内容 ,加强对居民 、村民的禁毒宣传教育。

    第十七条禁毒委员会及其成员单位应当经常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禁毒宣传教育,并在国际禁毒日集中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第三章  毒品管制

    第十八条依法对麻醉药品药用原植物种植实行管制 。禁止非法种植罂粟、古柯植物 、大麻植物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可以用于提炼加工毒品的其他原植物 。禁止走私或者非法买卖 、运输、携带 、持有未经灭活的毒品原植物种子或者幼苗。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发现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铲除。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发现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铲除,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职责 ,加强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及其生产经营者的监督管理,建立联合执法、信息共享、动态管理 、流向追溯、责任倒查等制度。

    对尚未纳入国家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目录,但易被用作制毒原料或者配剂的化学品,由省公安机关会同市场监督管理、应急管理等部门制定管理措施。

    第二十条生产 、经营 、购买、运输、储存 、使用和进口、出口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建立内部管理制度 ,按照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防止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发现流入非法渠道或者异常情况的,应当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一条易制毒化学品持有者在办理运输、仓储时,应当出示合法来源证明及其相关许可文件 。不能出示的,有关单位不得为其提供运输、仓储等服务 。

    第二十二条邮政、快递 、物流等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寄递实名登记、收寄验视、信息保存以及收寄人员禁毒培训等管理制度,发现客户委托运输 、寄递疑似毒品或者非法委托运输、寄递易制毒化学品的,应当停止运输、寄递,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三条禁止吸食 、注射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船舶、轨道交通工具、航空器等。

    公路、铁路 、水路、航空等交通运输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对驾驶人员的日常管理,发现驾驶人员有吸毒行为的 ,应当立即停止其驾驶行为 ,调离驾驶岗位 ,并向公安机关报告。

    被查获有吸食 、注射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船舶 、轨道交通工具、航空器行为 ,或者正在执行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 、社区康复措施 ,或者长期服用依赖性精神药品成瘾尚未戒除的人员,其已经取得的相关驾驶证照应当依法注销。

    第二十四条娱乐场所和旅馆、洗浴、茶馆、酒吧 、会所、网吧等场所的经营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落实禁毒防范措施,建立巡查制度 ,发现有涉嫌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 ,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五条住宅、厂房等房屋的出租人、管理人、物业服务企业发现承租人或者出租房屋内有涉嫌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农村土地承包人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人发现土地内有涉嫌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六条汽车租赁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如实登记承租人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保存相应信息不少于一年;发现承租人涉嫌利用租赁车辆进行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 ,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作、发布 、传播、转载、链接包括吸毒、制毒、贩毒的方法 、技术、工艺、经验 、工具等在内的任何涉毒违法信息 。

    第二十八条金融机构应当配合公安机关对毒品违法犯罪可疑资金进行监测,发现涉嫌毒品违法犯罪的资金流动情况,应当向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九条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 、罂粟籽 、罂粟苗等毒品原植物及其非法制品 。

    第四章  戒毒管理服务

    第三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自愿戒毒 、社区戒毒 、强制隔离戒毒 、社区康复相互衔接的戒毒工作机制,对吸毒人员实行分类评估、分级管理、综合干预 ,纳入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 ,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

    第三十一条鼓励吸毒成瘾人员自行戒除毒瘾。吸毒人员可以自行到戒毒医疗机构接受戒毒治疗。

    戒毒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自愿戒毒人员或者其监护人签订自愿戒毒协议并履行相关义务。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探索健全戒毒人员戒毒药物维持治疗费用负担机制。

    县级以上卫生健康部门应当会同公安机关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合理布局、科学设置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机构和延伸服务点,方便符合条件的吸毒成瘾人员就近治疗。

    第三十三条符合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条件的戒毒人员 ,由本人向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经登记后 ,可以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

    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机构应当将登记参加药物维持治疗人员的个人信息 ,自登记之日起七日内向所在地县(市、区)公安机关报告。

    第三十四条公安机关对执法活动中发现的吸毒人员应当进行吸毒成瘾认定 ,因技术原因认定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具有资质的戒毒医疗机构进行认定。

    第三十五条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置戒毒康复场所,应当合理布局,依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自愿戒毒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可以自愿与戒毒康复场所签订协议,到戒毒康复场所戒毒康复、生活和劳动 。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不具备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条件的,经当事人同意,可以在市(州) 、县(市 、区)人民政府合规设置的戒毒康复场所接受社区戒毒、社区康复 。

    第三十六条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期间 ,逃避或者拒绝接受检测三次以上,擅自离开社区戒毒 、社区康复执行地所在县(市 、区)三次以上或者累计超过三十日的 ,属于严重违反社区戒毒 、社区康复协议,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

    第三十七条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配齐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利用社会医疗资源 ,提升戒毒医疗服务能力 。

    禁毒委员会应当协调相关成员单位利用当地医疗卫生资源,采取指定医疗机构、政府购买服务、医院场所合作、派驻医护人员等方式 ,协助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做好病残吸毒人员的戒毒治疗、常规医疗、卫生防疫等工作。

    第三十八条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内开辟专门区域,或者设立专门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收戒病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

    探索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内开辟专门区域 ,收治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无法收戒的病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具体办法由省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会同同级卫生健康部门制定。

    第三十九条对依法可以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或者需要延长强制隔离戒毒期限的 ,由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提出意见,报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批准 。

    对依法可以变更强制隔离戒毒为社区戒毒的,由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提出建议 ,报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批准。

    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应当自接到意见或者建议之日起七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原因。

    第四十条对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康复,并出具责令社区康复决定书 ,送达本人及其家属 ,通知社区康复执行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家属、所在单位 、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应当将其领回 。

    第四十一条被依法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成瘾人员系生活不能自理人员的唯一抚养人 、扶养人或者赡养人的 ,公安机关在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的同时,应当立即将生活不能自理人员的情况通知其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

    乡镇人民政府 、街道办事处收到通知后,应当立即对生活不能自理人员进行妥善安置,并及时将安置情况书面告知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通知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应当协助做好安置的衔接工作 。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戒毒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援助,鼓励和扶持戒毒人员自谋职业 、自主创业,帮助其回归社会 。

    单位招用就业困难的戒毒康复人员 ,签订劳动合同并交纳社会保险费的 ,按照规定享受国家和省有关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 。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 ,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 ,公路 、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运输经营单位以及邮政、快递、物流等经营单位未在经营场所人员密集区的显著位置设立禁毒警示标识 、公布举报方式的 ,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旅馆 、洗浴、茶馆、酒吧、会所 、网吧等场所的经营者未在其经营场所显著位置设立禁毒警示标识、公布举报方式的 ,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邮政、快递、物流等经营单位发现客户委托运输、寄递疑似毒品或者非法委托运输、寄递易制毒化学品 ,未按照规定报告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公路、铁路 、水路 、航空等交通运输经营单位发现驾驶人员有吸毒行为,未按照规定停止其驾驶行为,调离驾驶岗位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  ,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 ,住宅、厂房等房屋的出租人 、管理人、物业服务企业发现承租人或者出租房屋内有涉嫌毒品违法犯罪活动 ,未按照规定报告的 ,对个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罚;对单位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汽车租赁企业发现承租人涉嫌利用租赁车辆进行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未按照规定报告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禁毒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 、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第六章

    第五十一条本条例自201911日起施行。19931028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四川省禁毒条例》同时废止。


    毒品违法犯罪举报奖励办法

    第一条为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禁毒斗争,鼓励举报毒品违法犯罪活动 ,减少毒品社会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等有关规定 ,制定本办法 。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毒品违法犯罪,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或者决定戒毒相关措施的涉及毒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举报人,是指通过书面材料、电话、来访等方式,主动向公安机关举报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或者线索的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

    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公安 、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国家安全、武警、军队 、海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共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向公安机关供述同案犯毒品犯罪事实 、在押犯罪嫌疑人揭发他人毒品犯罪事实或者提供毒品犯罪线索的,不适用本办法 。

    第四条各级禁毒委员会办公室 、公安机关应当指定、公布举报受理电话或者其他受理方式。直接向公安部举报毒品违法犯罪线索的 ,由公安部禁毒局作为指定受理机构 。

    举报可以公开或者匿名方式进行。为便于查证和奖励 ,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鼓励实名举报毒品违法犯罪行为 。匿名举报无法核实真实身份或者无法联系举报人的,不列入奖励范围 。

    第五条各级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受理群众举报,认真记录举报的方式 、时间、内容以及举报人的身份信息、联络方式等基本情况 ,原始记录应作为奖励的重要依据,破案后及时兑奖 。

    公安部、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直接受理举报毒品违法犯罪线索后 ,应当认真填写《举报毒品违法犯罪案件登记表》,及时转交相关地区、部门核查 。

    各级公安机关应当按照属地管辖原则对举报线索及时调查处理。

    第六条举报毒品违法犯罪线索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经查证属实的,对举报人予以奖励:

    (一)举报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毒品违法犯罪案件或者举报涉及我国的涉外毒品违法犯罪线索;

    (二)有明确具体的举报对象、违法犯罪活动时间 、地点 、人员 、物品等基本举报事实 ;

    (三)举报时提供的信息尚未被公安机关掌握 ,或虽被公安机关掌握 ,但举报人举报的内容更为具体详实且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发挥重要或者关键作用 ;

    (四)符合举报奖励的其他必要条件。

    第七条举报毒品违法犯罪,给予一次性奖励。各地可参照下列标准,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

    (一)缴获毒品 、易制毒化学品数量分别以海洛因 、麻黄碱为基准进行折算。

    (二)举报毒品犯罪活动或者线索 ,缴获毒品10克以下,奖励300元;缴获10克以上50克以下 ,奖励500元;缴获50克以上500克以下,奖励1000元;缴获500克以上1千克以下,奖励2000元;缴获1千克以上10千克以下 ,奖励2万元;缴获10千克以上20千克以下 ,奖励5万元;缴获20千克以上50千克以下,奖励10万元 ;缴获50千克以上100千克以下,奖励20万元;缴获100千克以上视情奖励不少于20万元。

    (三)举报毒品犯罪活动或者线索,缴获易制毒化学品1千克以下,奖励500元 ;缴获1千克以上5千克以下,奖励1000元;缴获5千克以上25千克以下 ,奖励2000元;缴获25千克以上50千克以下  ,奖励5000元;缴获50千克以上100千克以下,奖励2万元;缴获100千克以上300千克以下,奖励5万元;缴获300千克以上500千克以下 ,奖励10万元;缴获500千克以上1吨以下 ,奖励20万元;缴获1吨以上视情奖励不少于20万元。

    (四)举报制毒工厂的,每查处一家,根据抓获犯罪嫌疑人数 、缴获毒品及制毒前体 、配剂数量等情况,奖励2万元至20万元 。

    (五)举报制毒物品 、制毒设备等其他制毒线索破获制毒案件的 ,根据抓获犯罪嫌疑人数 ,缴获制毒物品、设备等情况,奖励1万元至10万元。

    (六)举报重大涉毒犯罪嫌疑人的,抓获公安部悬赏通缉毒贩,按照悬赏金额奖励;抓获公安部在逃人员信息库中毒贩,按照公安部追逃奖励办法奖励。

    (七)举报聚众吸食毒品人员的,查获3名以上不满5名的 ,奖励3000元;查获5名以上不满10名的 ,奖励1万元;查获10名以上的,奖励2万元。

    (八)举报吸食、注射毒品后驾驶机动车的,每抓获1人,奖励500元 。

    (九)举报正在非法种植罂粟或大麻的,1亩以下每案奖励1000元  ;1亩以上的,每案奖励2000元;举报发现非法买卖、运输、携带 、持有未经灭活的罂粟毒品原植物种子50克以上或罂粟幼苗5千株以上 、大麻种子50千克或大麻幼苗5万株以上的,奖励1000元人民币;经举报人提供线索,公安机关抓获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犯罪嫌疑人的,每抓获1人奖励2000元。

    (十)对符合多项奖励的同一举报 ,合计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30万元。

    (十一)举报其他涉毒违法犯罪线索的,根据查证情况在上述奖励幅度内视情予以奖励 。

    (十二)举报人或其所提供的举报信息在特别重大毒品案件侦办中,发挥重要作用或作出特殊贡献的 ,最高可奖励30万元 。

    第八条安检 、旅检 、货检 、邮检 、物流、快递等从业人员在查验工作中发现并举报毒品违法犯罪线索,协助公安机关破获案件的,按照所缴获毒品 、涉毒物品的数量及奖励标准 ,各地公安机关可以对提供毒品犯罪线索人员进行奖励。

    第九条同一毒品违法犯罪活动被多个举报人分别举报的 ,奖励最先举报人 。举报顺序以受理举报的时间为准。如其他举报人提供线索对查清案件确有直接或者主要作用的,酌情给予奖励。

    举报人同时向两个以上公安机关或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举报的,由直接破获案件的公安机关进行奖励,不重复奖励 。

    第十条奖励举报资金实行分级负责 、分级保障的原则,纳入各级公安机关预算 ,统筹管理。

    直接向公安部或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举报且由公安部指挥侦办的重大案件线索,公安部承担奖励经费,负责审批并发放;公安部转批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立案侦办的案件线索以及各地自行受理的案件线索兑现奖励资金由同级公安机关负责 。

    第十一条根据群众举报线索查破毒品犯罪案件后,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通知举报人领奖。

    举报人自接到奖励通知起2个月内,应当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领取。举报人直接领取奖金不便或有困难的,可委托他人代领,代领人凭本人和委托人有效身份证件及委托书领取。无正当理由逾期不领取的,视为自动放弃。

    由公安部或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直接兑现奖励举报的,按照《公安部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毒品违法犯罪举报奖励办理程序规定》的有关程序办理 。

    奖励资金的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具备非现金支付条件的应选择非现金支付方式发放奖金。

    第十二条奖励举报资金发放应当自觉接受财政 、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发现违规发放、侵吞奖励经费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各级公安机关、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应建立举报保密制度。未经举报人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或者泄露举报人姓名 、身份、住所、工作单位等其他信息资料。

    第十四条举报人应当对举报行为负责。对借举报之名故意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或者获取非法利益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对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关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举报线索未认真核实 ,导致不符合奖励条件的举报人获得奖励的;

    (二)伪造举报材料,伙同或者帮助他人冒领奖励的;

    (三)向被举报人通风报信,帮助其逃避查处的;

    (四)因工作失职导致举报相关信息泄密的 ;

    (五)利用在职务活动中知悉的毒品违法犯罪情况或者线索 ,通过他人以举报的方式获取奖励的;

    (六)其他违纪违法情形。

    第十六条本办法所称“以上”包括本数 。

    第十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 、财政部门 、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可以参照此办法制定本地毒品违法犯罪举报奖励办法。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奖励举报毒品违法犯罪缴获毒品易制毒化学品数量折算标准

    奖励举报毒品违法犯罪缴获毒品易制毒化学品数量折算标准

    1毒品=

    0.01克二氢埃托啡;

    1海洛因、冰毒(包括片剂、粉末 、晶体 、麻古、麻果)、LSD、可卡因 ;

    2吗啡、其他苯丙胺类 、摇头丸、甲卡西酮、经鉴定认定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卡西酮类、哌嗪类 、苯乙胺类 、人工合成大麻素类 、芬太尼类);

    5罂粟籽(种子)、哌替啶(度冷丁片剂) ;

    10氯胺酮;

    20美沙酮 、鸦片、度冷丁针剂;

    40曲马多、γ-羟丁酸 ;

    100丁丙诺啡、大麻脂、大麻油、可待因 ;

    1000三唑仑(海神乐)、安眠酮;

    2000阿普唑仑、恰特草、大麻叶、大麻烟;

    4000咖啡因 、罂粟壳 ;

    5000巴比妥、苯巴比妥 、安钠咖、尼美西泮;

    10000氯氮卓(利眠宁) 、溴西泮 、艾司唑仑(舒乐安定)、地西泮(安定);

    1千克易制毒化学品=

    1千克麻黄碱(包括伪麻黄碱 、消旋麻黄碱) 、氯麻黄碱 、N-苯乙基-4-哌啶酮(NPP)、4-苯胺基-N-苯乙基哌啶(4-ANPP);

    2千克1-苯基-2-丙酮 、溴代苯丙酮、3,4-亚甲基二氧苯基-2-丙酮(胡椒基甲基酮) 、羟亚胺;

    4千克邻氯苯基环戊酮(邻酮) 、去甲麻黄碱(素) 、甲基麻黄碱(素)、α-氰基苯丙酮(APAAN) 、麻黄碱类复方制剂 、溴素 、1-苯基-1-丙酮 ;

    10千克醋酸酐;

    20千克麻黄浸膏、麻黄浸膏粉、胡椒醛、黄樟素 、黄樟油 、异黄樟素 、麦角酸 、麦角胺 、麦角新碱 、苯乙酸;

    50千克N-乙酰邻氨基苯酸、邻氨基苯甲酸、三氯甲烷、乙醚、哌啶;

    100千克甲苯 、丙酮、甲基乙基酮、高锰酸钾、硫酸 、盐酸、麻黄草;

    500千克甲胺(含其水溶液和醇溶液) 、氯化亚砜 、四氢呋喃、氢溴酸、丙酰氯、丙酸酐 、邻氯苯腈、邻氯苯甲酰氯 、邻氯苯甲酸、邻氯苯甲酸酯、邻氯苯甲醛、苯乙腈、苯甲醛、苯乙醛 、苯乙酰胺、苯乙酸酯类、苯甲酸乙酯 、氯代环戊烷、溴代环戊烷、碘代环戊烷 、γ-丁内酯、氢气(钢瓶装)、氯化氢气体(钢瓶装) 、1-苯基-2-硝基丙烯、1-苯基-2-硝基丙烷 、硝基乙烷、硼氢化钠、硼氢化钾、二苯甲酰酒石酸、碘 、氢碘酸、红磷、次磷酸 、五氯化磷、氯化苄。


    XML地图